阿育吠陀醫學的源起、概念及原理
- Tifa Summer
- 2023年4月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印度阿育吠陀醫學的源起
印度的阿育吠陀(Ayurveda,又稱生命吠陀)醫療體系醫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醫學體系之一。阿育吠陀傳統醫學可以追溯到大約西元前3000年的吠陀時代。它以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記載的綜合醫學體系而著稱,五千多年來被無數的印度家庭使用著。
根據印度古代神話記載,阿育吠陀的起源頗具傳奇色彩。它是由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創世者梵天(Brahma)在創造人類之前為保護人類而創建的。梵天先把阿育吠陀傳授給醫學之神孿生的雙馬童(Aswins),他們又傳授給專司雷雨的天神因陀羅(Indra)。因陀羅傳授給在人間修行的賢達之士,他們再傳授給他們的後代和弟子。
阿育吠陀療法經過了幾千多年的發展和進化,其療法通常是基於複雜的中草藥化合物。古老阿育吠陀療法同時教授外科技術,包括鼻子整形、去除膀胱結石、異物的提取和傷口縫合等技術。
阿育吠陀醫學影響或改善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醫學體系,古埃及人透過與印度的海上貿易,瞭解了阿育吠陀醫學。亞歷山大大帝的入侵,使希臘人和羅馬人接觸到阿育吠陀,傳統的尤那尼(UNANI)醫學也是在這種交流中形成的。隨著佛教東傳,阿育吠陀醫學也傳播到東方,並對西藏醫學和傳統的中醫草藥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阿育吠陀醫學的概念及原理
阿育吠陀醫學不僅是一門醫療體系,而且代表著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梵文的阿育吠陀(Ayurveda)由Ayur(指生命)和Veda(為知識、科學之意)兩個字組成,因此阿育吠陀一詞的意思為生命的科學。依據阿育吠陀的論點,人類應該和自然界和諧共存,而疾病的產生是由於這種和諧被打破了。透過利用自然界及其產物恢復這種基本平衡是阿育吠陀醫療的主要手段和目的。這種觀念不僅用於治療疾病的過程,而且還適用於疾病的預防。
阿育吠陀醫療體系的診治更專注於人的特性而非疾病的特性,因此在做出診斷之前,病人的年齡、居住環境、社會及文化背景及其體質都是要考慮的層面。診斷的主要手段包括觸摸、檢查和交談等,並利用草藥去調整體質。它們的基本作用是激發各項器官的功能,因此阿育吠陀醫療的目的是透過調節飲食而化解健康問題,同時不會產生副作用。
阿育吠陀最初是靠口耳相傳傳承,一些阿育吠陀的概念在古老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時代就已經被發現。雖然印度歷史上歷經多次被外國佔領,阿育吠陀療法不僅在印度本土持續盛行傳承5000年,更進一步推廣到世界各地。
阿育吠陀醫學最早在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發現,古典梵文描述的阿育吠陀醫學分成八個組成部分,分別為:
Kayachikitsa:內科,一般醫藥
Kaumarabhritya:兒科
Shalya Tantra:外科,外科手術技術和異物的取出
Shalakya Tantra:頭頸外科學及治療、眼科學和耳鼻喉科學
BhutaVidya:精神病學
Agada Tantra:毒物學
Rasayana:延緩身體老化的老年學,以延長壽命、增加智慧和力量
Vajikarana:生育學
阿育吠陀提供了一種智慧的概念和做法,幫助人們在實現全部潛能的同時一樣保持活力。提供了理想的日常和季節性活動準則,包括因應四季的變化、飲食、行為和正確使用我們的感官。阿育吠陀提醒我們:健康是我們的身體、心靈和精神與環境的平衡所集成。
Comments